地中海的春天讀後雜感

這是第三本看過張翠容寫的書了。一如閱讀前兩本的感想,非長久浸淫於政治哲學、經濟、人類學、社會學等有思考累積的前提下,要下筆總是猶豫不已。不過同手上仍在閱讀的「我的涼山兄弟」,也陸續讀了不少淺顯型的社會科學或報導型文學的書。雖仍未有政治經濟哲學正規的訓練,我想也算多少長了點眼界,能寫點消化的東西。

地中海的春天主要是金融危機後,在緊接的歐債問題期間走訪地中海沿岸國家的記錄。與前兩本呈現差異的一個點是,此次走訪的是從東亞刻板印象中相對富裕與社會制度完善的南歐與北非中比較富裕的國家。與前兩本另一種既定印象定位成衝突或至少與西方主流媒體意見衝突的感覺有所差異。不過走訪基層,走訪現場凸顯的共通點就是,在現有遊戲規則中屬於弱勢的人民在想辦法為自己找尋出路。雖然艱困,但也是為未來開啓另一道曙光的機會。文中如拉丁美洲之路一再提及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遊戲規則下,造成現在許多結構上的大問題。貧富差距拉大,金融資本不受限制地流動。也許理論的初衷只是要解決當時既定時空下的某些問題,但被打著不同算盤的人借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也造就了現今新自由主義是成為一個負面想象的詞彙。

想一想也挺弔詭的,政治詞彙本身,或許不精確才是王道。每個人都能對但一詞彙有不同的解讀,才能團結起各方人馬,暫時為共通的目標奮鬥。等到了目標達成的時候再各憑本事爭權奪利。今日人人能朗朗上口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左派」「右派」,在言及時每個人心中的定義真的都一樣嗎?高談闊論時真的有把事情想得夠清楚嗎?或許這也是詞彙氾濫的原因。Neo Liberalism, Libertarianism,用臭了就再立一個以示與別人區別。語言學上一些不同時代政治正確的詞語就是這麼來的吧。

光「民主」這個詞就有許多許多種定義了。畢竟實踐方式就有許多種,但安逸的人們可能僅會看到最淺顯的一種,我有票投就說我有民主。跟佛教有許多種一般,非追求內心的佛而是燒香拜拜的佛。我想現在也算是當權者的成功洗腦,只要不吵,維持現狀就好。甚至好像有自然規律在後面一樣,經濟一差,社會就分裂對立。對立嚴重點就引來仇恨,仇恨就帶來新納粹主義。接著就是殺戮的漩渦,比誰的拳頭大。直到拳頭大的一方消滅另一方,或是消耗至另一方耗盡氣力,才有回歸於某種平衡。

近幾年科技的進步,雖然就絕對的指標最差的人類生活水準都有顯著的進步,不過似乎也加深了世界的分配不均。資訊的不平等不自由我想會是這個世代的主軸,這也是為什麼應該要為開放的平台盡一份心力吧。只是儘管在主題是資訊而非傳統物質上,考量社會規則的邊緣者與自由競爭之間,都還是不斷在拉鋸戰。